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车队疾行,横穿涿郡、中山、巨鹿、魏郡等地平原,又渡过黄河,一路看尽中原安宁景象,览遍北方风光。
隆冬虽严寒,幸而有曹丕相伴,帐前帐后,多蒙关照。崔缨早已与曹丕身侧的七位随侍称兄道弟,这段时日同行同食,更是加深了情义。或围炉夜话,或烧烤观雪,或并驾齐驱。
曹丕说,他曹子桓的亲信,就是她的亲信;他曹子桓的兄弟,就是她的兄弟。不知不觉间,崔缨发觉,自己与曹丕的关系竟比曹植还要亲密了。
很快,他们便抵达颍川,来到天子脚下的许都城。
巍巍许都,在曹操多年经营下,已是一派太平帝都景象。策马从街市行过,但见布衣往来,百姓安居乐业,市民富庶,繁盛之况犹甚邺城。
他们在许都郭府下了马,却见门前冷落,萧条寂清,房梁已挂满白幡与丧幔,半旧的白灯笼在府门口高悬,随飞雪于空中摇曳,愈发衬得整座府宅死寂沉沉。
悲从中来,一时间,崔缨迈不开脚步踏入此宅。
府侍闻声开门,直直惊呼,奔往内堂,口中呼唤主母。曹丕等人扶棺入府,正与郭嘉之妻撞了面。
那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妇人,清瘦窈窕,却好像大病初愈,脸色十分苍白,面容相当憔悴。她脸上还带着泣痕,却恭敬地给崔缨和曹丕行礼。这时,廊道拐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下阶施礼罢,赶忙搀扶起年轻妇人。
二人皆着斩衰之服,少年便是郭嘉独子,郭奕。
待郭夫人抬头时,崔缨竟发觉,她眉目间与自己略有几分相似。
原来如此。
当初,郭嘉初见雨中陌生少女时,略施温情,想来也是有这方面的缘故吧?
可郭嘉说长得跟她很像的那个人,会是她吗?
崔缨脑中不禁回忆起郭嘉临终前,口口声声唤着“青苹”二字,若没猜错,便是郭嘉这位发妻的名讳了。
棺柩沉沉,置于灵堂,里头盛满了郭嘉生前旧物。郭夫人跪坐于灵前,忍了良久,终于忍不住拈帕拭泪,悲声啜泣起来。
“奕儿,快跪下,给你阿翁磕三个响头……”
小郭奕认真地照做了,他年纪虽小,脸上却并无多大悲容,还抱紧他阿母,一直小声安慰着,俨然是个小大人了。
母子相依偎,情切衷肠,场面哀戚,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崔缨暗暗惊叹:小小少年,便如此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不知将来成人后,可会继承其父遗风?
曹丕在郭奕面前蹲下身,拉起他的手臂,肃声道:“好奕儿,不愧是忠门孝子,往后,你便长住司空府,跟在我身边,修学治业,诗书典论,一样都不可落下。”
小郭奕的眼睛里噙着泪,亮晶晶的,但他崇敬地望着曹丕,点了点头。而郭夫人得知这是曹操的意思后,连忙拜礼答谢。
丧礼简办,次日即出殡,还归阳翟故乡。
整整一日,郭府里的人都沉浸在浓厚的悲伤中,犹如溺水之人不得呼吸。
崔缨和曹丕当夜便回到了许都司空府邸旧宅。
因曹操常年出征在外,且新安治所于邺,许都旧宅已清冷多年,府中除了依令办事的署吏,并无其他女眷。
天明,曹丕驱马,领着郭府丧队,便要前往阳翟操持郭嘉葬礼。崔缨因有曹操托命在身,不得已,只能跟着卫大哥和几个侍从入宫去,去拜谒那处于宫禁中的尚书台。
皇城高墙峨峨,犹若一座巨笼,将搁浅的真龙囚禁束缚。
第一次进汉廷皇宫,巨大的压迫感席卷而来,崔缨不由得心生畏惧,脚步加快。
尚书台始设于光武帝时期,综理政务,下分六曹,秩各六百石。尚书台主官,名曰“尚书令”,秩仅千石,于汉制属少府,少府又从属司空。实际上,尚书令总揽事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建安元年,荀彧始拜侍中,守尚书令,迄今已十有二年矣。
建安十二年,曹操复增荀彧食邑千户,并前共两千户。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