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辅之外,另选一人为次辅,协助首辅梳理大唐的各项政务,首辅、次辅之外另外有七名制臣,九人共同组成制臣会议共同……”
“……所有侍臣共同组成侍臣会议,关于大唐命运的重要事件和决策需要经过侍臣会议的的通过,具体标准为五成以上成员参加,参与会以的人数五成以上通过方可实施……,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朕也不能随意阻拦和破坏”
“另外,郭戎认为,已经致职的首辅、次辅等制臣,在致职之后依旧可以保持侍臣的身份,参加侍臣会议,为大唐群策群力,保驾护航……”
“……但是,朕同样可以发布敕令,经过首辅或者次辅副署后,……”
说实话,前面的内容还好,经过杜佑、李绛梳理,再加上李纯亲自的解析,在场的所有人对于理解这些内容毫无难度。
对于郭戎提出,皇帝已经感兴趣的制度,几乎没有人有任何异议。
毕竟,如果这一份框架最终实施,他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侍臣级别的存在,部分人还有机会成为包括首辅、次辅在内的制臣之列,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损失。
相反,这将以明确的制度的制度,确定他们拥有的地位。
然而到了最后。
“……凡是涉及大唐命脉和国计民生的事情若,朕的某些决定或者想法失责,失当,首辅、次辅之外的制臣,召集侍臣会议,若八成侍臣参加,且参加的侍臣超过八成支持,侍臣会议可以暂时废止朕的失当决定……,朕必须接纳。”
到了这一点,在场的所有人用一种惊为天人的眼神看向了李纯。
虽然达成的条件极其苛刻,虽然达成的难度堪比登天,但是这终究给了所有人一个合理、合规、合法,并且经过了皇帝本人认可的否定皇帝的方式。
片刻的惊叹之后,在场的重臣们渐渐的明白了李纯为什么会同意这样一种限制自己权力的制度。
这是妥妥的前车之鉴啊!
这是为了避免有些昏聩到了会影响大唐存亡的错误,关于这种错误,大唐有着足够惨痛的经历。
试问玄宗李隆基年轻时代是真正的雄才大略,而玄宗的晚年,则不是一个昏聩可以形容。
在场的臣子之中,年龄比较大的,比如杜佑,甚至感慨,如果昔日有这样的一条制度,李林甫、杨国忠安能如此猖狂,大唐何至于安史之乱!
几乎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由郭戎提出,李纯同意,十几名重臣认可之后,属于大唐的开天辟地的顶端建筑构建完毕。
皇帝李纯获得了他希望的绝对权力、朝廷局面的稳定、对整个大唐的绝对掌控力。
所有的朝廷重臣们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形式上获得了和天子公治天下的权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包括郭戎在内禁军的主要将领,边军的主要统帅同样获得了侍臣的地位,而且这部分侍臣的数量超过了侍臣总数的四成。
而李纯敢于大举放权的小伎俩其实也就在这些属于军方的侍臣。
要知道,李纯虽然将政务的治权力下放,并且设置了不止一条限制自己的权力的内容,但是李纯却和他老爹一样,牢牢的把握着军权。
李纯很清楚,这项制度一旦出现,豪门、勋贵肯定会想尽各种办法钻营,从而尽可能的扩充权力。
平时,如果文官们老老实实的按照李纯的想法治理国家,李纯自然不会多说什么,但是如果他们真的把主意打到自己的头上,李纯不介意让他们知道一下大唐的武德充沛——
不需要调动禁军,这帮行伍出身的最忠诚于皇帝的侍臣,就可以在侍臣会议上把所有反对李纯的打的抱头鼠窜。
至于其他暂时没有加入侍臣会议的力量,也不会过于失落和恐慌。
侍臣会议制臣会议的基本运行模式虽然已经通过,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侍臣会议还遗留了大约二十个位置,而这些将成为剩下的世家、豪门、大族等势力。
而这一点,正是郭戎最为期待的,属于大唐的统一战线。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官场是什么?官场是权力的游戏。官场远比江湖更为险恶。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跨过去那就是海阔任潮涌风劲好扬帆!官场的规矩是什么?正确就是官场的最大规矩!重活一世。刘项东洞悉一切。他不仅能正确,还会一直正确下去!重生是风自身为鹏大鹏一日同风起,这辈子,我刘项东要扶摇直上九万里!...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