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当时完颜宗翰兵临城下,包围了开封府。
而民间百姓也是民怨沸腾,群情激愤。
赵佶笃定开封府守不住,而他又不想背负亡国之君的骂名,这才匆忙把包袱丢给儿子赵桓。
说白了,就是拉赵桓出来顶锅的。
赵佶出逃,除了害怕城破后小命不保,只怕也是有去别的地方另起炉灶的打算。
不然的话,他不会做的那么绝。
让童贯了带走了精锐部队不说,还拦截了南方去勤王的兵马,丝毫不顾及儿子赵桓的死活,这用意很明显了。
在赵佶看来,他带着大军离开,并且阻拦了勤王兵马,开封府孤立无援一定会失守。
而开封府失守之后,作为皇帝的赵桓要么被杀,要么就是被金兵俘虏,或者也是跟他一样,丢下开封府出逃,成为亡国之君。
这三个下场,不论出现哪一个,赵佶都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复辟继续当皇帝。
赵桓死了,赵佶可以复辟,赵桓被俘了,他依旧可以。
哪怕是赵桓丢下开封府跟他一样逃走了,赵佶都可以用昏聩无能,难堪大任,弃城而逃,不忠不孝的罪名去讨伐赵桓。
以此来支持自己复辟。
之所以拦截南方兵马来勤王,只怕也是为了保存实力好让支持他复辟。
不得不说,在坑儿子搞内斗这方面,赵佶算得上首屈一指的人才。
只是后面事情的发展,出乎了赵佶的意料,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既然赵佶明摆着有复辟之心,今日之举也就正常了。
这哪里是晾着李纲?
这分明就是在故意晾着赵桓。
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调教,训狗一样的调教。
就是要去压缩对方的底线,看对方能不能忍得住。
你忍不住,我就有理由不回去,然后回去南方复辟。
要是忍住了,那赵佶心中才能有安全感,觉得回去也能拿捏赵桓,自然也就不会畏惧回去。
赵佶之所以点名让李纲过来,也是因为当初就是李纲率先提出来让他退位禅让皇位给赵桓。
如果结果对自己有利,赵佶不说感激李纲,肯定也不会怨恨李纲。
可结果对他没有利啊!
这禅让一遭,丢了皇位不说,还换来了一身骂名。
现在百姓都说他自私自利,心无百姓,所以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丢下都城的百姓,自己跑了。
虽然本来就名声一塌糊涂,但赵佶还是在意自己背负的骂名。
赵佶如何能看李纲顺眼?
他作为天皇贵胄,出了问题肯定不会反思自己身上的原因,一定是别人的错。
赵佶就认为都是李纲坑害了他。
所以这故意晾着,也是在出一出心中的恶气。
当然,除了个人情绪因素之外,赵佶也考虑到了自己的安全以及李纲的影响力。
作为东京留守,李纲全权负责守城统战之事,在开封府百姓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影响力。
除了国师郭京之外,只怕无人可比李纲的影响力。
要不是郭京不在京城,赵佶觉得让郭京来迎接自己更稳妥。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