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诗赋的确无用,但是在苏轼看来,策论同样无用。
因为你出了考场获得名次之后,那些东西其实这辈子就完全用不上了。
这种情形,与高考何其相似?
可为什么还是要考呢?因为这是选出人才的为数不多的,相对公平的办法。
但是因为“三年高考两年模拟”这类东西的存在,高考的不公平性也就的确存在。
怎么办呢?
苏轼的主张就是没必要废除歌赋,这样起码选出来的人才,才不会净是“做题家”,而是真正的聪明人。
所以考诗赋的目的并非考文才,而是考灵性,考聪明,为下一步培养找到好种子而已。
这其实也是和后来的高考改革相适应的,说来说去,目的都是这个。
周至一边读着笔记,一边浮想联翩。
他倒不是担心自己的高考,因为无论是师长、同学,周围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毫无疑问的“聪明人”。
上一世甚至一直是在浪费自己的天赋。
现在的周至是通过这样的阅读既不让自己的脑子闲着,又让自己得到愉悦和放松,看一看古人的杂说,笔记,就是最佳的休息方式。
这里边包含着前人各种各样零碎的思想,很多都非常的有趣。
比如赵与旹本身不以诗歌见长,但是在评价杜子美的时候,曾经有人认为杜诗的妙处,在于信息量大,一句能说四、五件事,能说半天下、满天下。
赵与旹就在自己的笔记里头反驳:“以此论诗浅矣!杜子美之所以高于众作者,岂谓是哉?”
“若以句中事物之多为工,则必皆如陈无己‘桂椒柟栌枫柞樟’之句,而后可以独步,虽杜子美亦不容专美。”
“若以‘乾坤日夜浮’为满天下句,则凡句中言‘天地’‘华夷’‘宇宙’‘四海’者,皆足以当之矣,何谓无也?”
看到这里,周至就不由得会心一笑,议者固然不是什么懂诗之人,而驳者其实也诶有说到点子上头。
诗之所以是诗,关键在于“传情”。
信息量大固然是优点,但是它必须是感情的载体,比如陈师道这句“桂椒柟栌枫柞樟”,因为读者难以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进去,就成了作者的堆砌。
然而换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同样是十个名词的连续堆叠,读者的情绪却能够随着文字,进入到诗人营造诗境里边,在诗人的引导下,在自己的脑海里完成“二次创作”,得到一副清绝的画面,以及各自的感悟。
这就是高下之别,所以说诗的主旨不在内容,而在于内容背后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从作者到读者心灵之间的传递。
“小伙子不错!”一个声音打断了周至的沉浸式阅读:“读书还能读得微微笑,这是读进去了的。”
周至将头抬起来,却是前台经理大姐,早早过来开始工作了。
“张姐早。”周至对着经理大姐点头,过来帮着抹桌子:“大过年的本来该好好休息,结果给你添麻烦。”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