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对某事的看法,孔子根据弟子的个人特点,给予不同的解答。
据说,仲由和冉求都曾经向孔子请教过一个问题,具体讲就是如果手头有一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想法,是不是应该立即付诸行动。
当时,孔子对仲由是这样说的:如果家里还有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都认为可以,那才可以立即付诸行动,哪能想到一出就是一出,随便就去做呢?
而对冉求却是这样说的:为什么不去做?有了好的想法,如果不立即付诸行动,那还要想法做什么?
这下把另外一个弟子公西华给搞糊涂了,他直接问孔子:“夫子,这算什么?夫子给子路和子有截然相反的两个指导意见,让他们怎么做?”
孔子看了看公西华,笑道:“按老师讲的做啊。子路这人,性格毛躁,遇事轻率,他认为自己有了一个好的想法,不见得是真的好想法。
所以应该多请教他人,要三思而行。他需要的是控制。
子有这人,果断不足,谨慎有余,他认为自己有了一个好的想法,那应该是深思熟虑过的。
所以子有应该立即付诸实践,不能让想法总是只停留在想法层面。他需要的是激励。”
这是一个很着名的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实践。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忠君是其中一方面重要内容。
这也是孔子希望天下诸侯都能克己复礼的一个重要思想,但是,公元前517年发生的鲁国内乱,让孔子对鲁国大失所望。
在孔子看来,连国君都被赶走了,这样的国家已经彻底抛弃了忠君思想。
在这场鲁国事变中,孔子尤其对自己的两个弟子非常失望,那正是孟氏家族的两位大佬,仲孙何忌和南宫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时,鲁昭公率人围攻季府时,孟氏家族在观望了一阵后,终于选择救季氏而反国君,这让孔子非常生气。
据说,消息传来,孔子当时就失了仪态,将一卷正在读的竹简重重摔到了案上,气愤道:“哪能去攻击国君呢?再怎么样,都不能攻击国君!这两人,不再是丘的弟子了!”
将对仲孙何忌和南宫阅的愤怒发泄了一通后,孔子冷静了下来,陷入了沉思。
曾经的鲁国,是全世界最讲礼仪的国家。自己开办私学,招收弟子,正是借此政治背景,这才有了来自列国诸侯的弟子慕名前来学礼。
但如今的鲁国,却成了全世界最践踏周礼的国家。周礼的核心之一,就是忠君。
但鲁国却出现了权臣驱逐国君的情况。自己该怎么办?
难道国家成了这个样子,自己还在这里厚颜无耻地宣扬礼教文化?
礼教如果不能让国家安定,那还有推广的现实意义吗?
不,鲁国出现这样的严重问题,正是礼教得到了废弃之故!
孔子坚信礼教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一个国家自上而下人人都遵循周礼,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导致今天鲁国这样的情况发生。
但这仅仅是道理,现在的鲁国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根本不讲道理,不讲礼仪!
说穿了,鲁国废弃了礼教文化。
所以孔子很伤心,因为自己的礼教文化在鲁国根本无法推行下去了!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