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你到底想干什么?”看着一脸殷勤的马应魁,考功司的官员不耐烦地问道。
“能不能通融一下?”马应魁有些卑微,“这些脑袋是我和手底下的弟兄用命换回来的!为了这些脑袋,我折了不少弟兄!还指着这些首功的银子给他们的家人养老呢!”
“不可能!”考功司的官员断然拒绝,“规矩就是规矩!”
马应魁张了张嘴,把想说的话又咽了回去。
考功司的官员一边查验人头一边说道:“这个牙齿太齐,不算数!这个鼻子没了,也不行”
在接下来半天时间里,考功司的官员认真核验了所有人头。
“经查,你部带来了一千七百二十六颗人头,其中合格的有一百二十七颗,余下的都不合格!”
马应魁气的差点当场拔刀!
好在理智最终占据了上风,他骂骂咧咧的离开中军回到营地。
定王朱慈炯恰巧将这一幕,他将看到的一切全都悄悄地记下来。
当天傍晚,明军彻底收复了宁远城。
留在城中的八旗兵不是被杀就是被迫投降。
然而明军并没有放过他们,除了汉八旗和少数满蒙将领外,剩下的全都被砍了脑袋。
另外,城中还有千余百姓。
这些百姓都是被建奴征调来运输物资,帮着洗衣服,喂养马匹等。
他们当中一部分是当地的辽民,另一部分是被建奴入关时劫掠的大明子民。
在这些人的去留问题上,平辽大军内部发生了分歧。
有的认为这些人助纣为虐,主张把他们全都杀了。
有人认为这些人本就是大明的百姓,帮建奴干活也是迫于无奈,绝不能杀。
王永吉怕这些人里面有奸细,不敢让他们在城中待着。
于是在城外圈了一块地方,供他们休息。
王永吉将这些情况和捷报写成书信,派快马将捷报送往京师。
大军简单休整一天,继续向前推进。
七月十九。
崇祯正在乾清宫内小憩。
“皇爷,宁远捷报!宁远捷报!”王承恩左手抓着衣角,右手举着捷报,喘着粗气跑到崇祯面前。
“王永吉拿下宁远了?”崇祯平静地问。
“是,皇爷!”王承恩快速打开捷报后念道:“七月十六,我军与建奴鏖战一日。当日深夜,豪格领兵后退吴三桂率先攻入宁远,有先登之功”
“等一下,”崇祯出声阻拦,“朕没听错吧?吴三桂率先攻入宁远?”
“皇爷您没听错,先登之功是关宁军的!”王承恩回答。
“呵?”崇祯冷笑一声,“吴三桂拥兵自重,朕不相信他会做出这种事,里面肯定有蹊跷。”
王承恩不敢回应崇祯的疑惑,只能低着头继续念:“我军克复宁远,稍事休整后便向锦州逼近!”
听到锦州二字,崇祯罕见的紧张起来。
崇祯十四年,洪承畴率领十三万明军兵败锦州。
那一战让明军精锐尽失。
对外无法对抗建奴,对内无法平定流贼。
现在复攻宁远,崇祯的紧张可想而知。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