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955章
先是纳粮开中,效果很是不错,可随着权贵插手其中,占窝的占窝贪腐的贪腐,导致商贾输粮到边后,去盐场也换不到盐,结果自然是盐政败坏,没人再愿意输粮到边了。
然后就是弘治皇帝搞出了一个“叶琪变法”,直接将大明盐政彻底推向崩盘!
大明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改纳粮边仓为纳银运司,即盐商不再运米、麦至边卫换取淮盐引额,而是直接纳银于两淮各盐运司,换取盐引,赴场守支,所得银两一并解交太仓,以银分解边卫,边卫以银购粮。
自此商人无须远赴边疆边仓纳粮报中,在内地到盐运司缴纳银两即可换取盐引,史称“叶淇变法”。
他这“变法”,实际上就是以银代粟,将盐政开中,由“纳粮开中”变成了“纳银开中”。
朝廷收银子容易了,增加了盐课收入;官员缙绅收银子方便了,甚至直接用盐引当货币;盐商更是得到了大大便利,他们可以就近在扬州、杭州等盐运司所在地纳银取引,领然后去两淮盐场盐销售谋利!
可为此付出代价的,却是大明边镇彻底崩盘。
因为以往纳粮开中,盐商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会专门安排人手在九边军镇屯田垦殖,就近用粮食去军镇报中!
而叶淇变法之后,直接拿银子就可以换到盐引,盐商吃饱了撑的才会去种地,所以九边军镇的屯田将会迅速变坏,连带着就是九边军镇的粮价飞涨,边卫军民无粮可食,然后开始大量逃亡......
输粮开中,在于调动了百姓运送军粮的积极性,不足之处就是让利给盐商,减少了政府的收入。
但输粮开中制的有利之处远不止节约国力民力,还促进了边境的开发,因为开中制一出,盐商为了节省运粮成本,就招募大量农民青壮在边境附近开荒种地,充实了国朝边境军镇,稳定了各大军镇的粮食价格,对国朝边镇的稳定和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而叶淇变法,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本末倒置,直接舍弃了开中法最主要的目的,通过让利吸引商贾百姓支持边关军镇,而是国朝户部亲自带头直接将食盐专卖权卖给商人谋利!
叶淇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弘治皇帝希望他这样做,两淮盐商也需要他这样做!
弘治皇帝想要捞更多的银子,去做斋醮法事!
中兴之主,弘治皇帝压根不配!
那么变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自然是卖盐引了!
两淮盐商则是巴不得纳银开中,这样一来就不再需要往边境运粮,只需要缴纳银两,就可以做食盐生意了。
于是乎,叶淇变法之后,立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年之内,国库增收白银百万两。
但是问题在于,这是在消耗大明王朝的国运,首先糜烂掉的就是九边军镇!
李祺依稀记得,叶琪变法之后,运输于河套米豆值银九十四万两,草六十万两,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两。
运一百五十万的军需,路费需要八百多万两,足以看出往边镇运粮成本之高!
边疆驻军越多,粮草购买和运输花费就越大,这笔银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省的,以致于大明后期连军费都承担不起了,哪里没有灭亡的道理。
此外,随着纳粮开中被取消,盐商直接就可以用银子换取到盐引了,自然没有人会傻到再去九边开荒种地,边关各大军镇也就逐渐人烟稀少,做生意的人自然就少了,于是“诸物腾贵”,军士粮饷直接变相贬值!
比如,纳粮开中时在边关大约一两银子一石禄米,而纳银开中后卖到五两一石禄米!
为什么?
因为边关粮食短缺,所以价格昂贵!
盐政的败坏,引得九边糜烂,最后军费也给不起了,大明自然就此崩塌,救都救不回来。
所以,这一次盐政改革,对大明意义非凡!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