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百六十三章私密通话
太子秦,提到这个名字,终于让徐成令想起了此人的身份。
在原著小说里,太子秦乃是叛军的首领,大秦皇室的遗孤,打着反雁复秦的口号,怂恿百姓起义造反,原著里的大反派。
太子秦的身边聚集了一众高手,为其成就大业,其中包括白发妖女“洛心怜”也是他的帮手。
事实上,当年大雁灭秦,建立了如今的大雁皇朝。
而在大雁皇朝统治期间,潜伏在大雁各地的前秦人在暗中积累力量,卷土重来,欲要推翻大雁皇室,恢复大秦统治。
于是,前秦人打着“反雁复秦”的口号,在民间创建了叛军组织。
因为地理环境的缘故,大雁常年气候炎热,灾荒接连四起,加之女帝的扩军政策,这笔扩军费用最终分担在了大雁的每个老百姓头上,让本就贫苦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不少老百姓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纷纷响应“反雁复秦”号召,加入叛军组织。
在叛军组织中,前秦人终究只是少数,大多都是大雁的老百姓,被饥荒和重税逼得走投无路,才加入了叛军组织。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老百姓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上多少朝代的兴亡都是由老百姓缔造的。
所以当初女帝提出要扩军的时候,徐成令极力阻止,因为扩军实际上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每一次扩军,这笔费用最终都会落到老百姓的头上,老百姓无法过活,只好起义,而为了平复起义,就需要再进一步扩军,老百姓更加难以为活,于是就会有更多的老百姓起义造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无论女帝再如何扩军,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国家灭亡。
其实在徐成令看来,如果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谁又会闲得蛋疼去造反呢,造反可是要掉脑袋的死罪啊!
女帝扩军只是引发老百姓起义的导火索,真正导致老百姓起义的原因其实是灾荒,常年颗粒无收,老百姓无法过活。
饿死也是死,掉脑袋也是死,横竖是死,那老百姓能不起义吗?
要想解决叛军起义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粮食问题。
因为地理环境的缘故,大雁常年气候炎热,粮食产量少,如果有能够适应高温,并且高产量的农作物,这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诸多的考量下,徐成令最终学习了历史上的某位伟人,选择了玉米。
玉米是耐旱植物,有着产量高,易储存等优点,并且经过徐成令多年来的杂交改良,他培育出的玉米已经能够适应大雁的干旱气候。
待到玉米问世的那一刻,粮食问题也会随之慢慢得到解决。
只要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粮食问题,剩下的叛军高层也就难以再成气候了。
徐成令相信,玉米一定能够拯救如今的大雁。
……
离开太后所在的广寒殿后,徐成令径直离开了皇宫。
他的眉头微微一皱,脑海里思考着太后刚才的话。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太后是站在女帝这边的,因为太后的地位和女帝挂钩,她必须要保住女帝,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但太后乃是西域人,终究不是大雁人,难免说不准她会有什么异心。
临走之前,太后的那一句话让他十分在意。
那就是八贤王极有可能和叛军的人勾结在了一起,企图谋划一件大事。
徐成令思来想去,眼下急需要解决的,便是八贤王随时可能谋反的问题。
徐成令走在皇宫的小道上,思绪不定,就在这时,他的耳边再次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