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狄进根本不认识欧阳修长啥样,甚至连王尧臣这位历史上的本届状元都抛之脑后,晋入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中。
眼里只有这场考试,再容不下其他。
这种状态是与包拯学习的,同样也是他这段时间努力备考后,所能企及的最佳状态。
王尧臣微微一震,他原本自忖绝对不会像解试那样,进退失措,发挥失常,可此时居然再度紧张起来,赶忙调整呼吸。
欧阳修也觉得一股压力莫名地笼罩心头,深吸一口气,眼神里则露出锋芒,反倒涌起浓浓的斗志。
狄进已经看向题目。
进士科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论语》十帖,对《春秋》《礼记》墨义十条。
范围扩大,难度飙升。
以经义为例,解试的经义大部分是送分题,只有两三题比较困难,用以区分考生的水平,但到了省试,冷门的经义就频频出现,甚至占了大半。
这些经义想要完美的答出,已经不是熟记硬背能够搞定,需要考生融会贯通。
更别提还有五道策,还有最重要的诗赋,破题答题的难度都大涨。
狄进在解试答出了无可挑剔的满分试卷,但到了省试里,就不可能实现了,必须要将精力分配,有所取舍。
所以连片刻迟疑都没有,他就将诗赋放在第一,经义放在第二,策论排到最后。
这似乎不太对,后面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很多大儒都认为,诗赋是无病呻吟,清谈空洞,策论才能看出一个学子真正的水平,展现才华该琢磨策论才是。
但狄进很清楚,诗赋可以清谈,空洞无物,策论也是可以清谈,空洞无物的……
参加科举的考生,大部分都是没什么社会阅历的年轻人,或者考了小半辈子的中年人,埋首案牍,让这些人写策论,要么就是模仿先人的成功之作,要么就是眼高手低的泛泛之谈。
实际例子嘛,可以参考后世一道题目,如何解决退休人员再就业难,出题人也不想想,需要削尖脑袋往里面挤的人,真能切合实际地回答出这种问题来?已经挤进去的都答不出来……
同样的道理,古代科举优先诗赋,确实有其历史局限性,但真要以为全靠策论,就能看出考生的才华,那同样是想当然。
科举考试本来就是以评测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智力为优先的,官场磨砺和社会毒打自然是到做官时候来经历,两者不能颠倒。
所以狄进看了一遍策论的题目,脑海中构思好大致的思路,就将主要精力放在诗赋和经义上面。
经义代表基本功,能够提升考官的好感度,诗赋更是重中之重,让考官对自己青睐有加。
有了重点后,这段时间研究主考官风格的用处就发挥出来了。
根据狄进的分析,作为西昆体的开创者之一,刘筠近几年来似乎也意识到,这种文风越来越朝华而不实的路上前行,正在寻求突破与改变,一味跟风的西昆体已经入不得对方法眼了。
精神发疯文学,没有原型,没有原型,没有原型(讲三遍),请不要在评论区提真人哦。金手指奇大,cp沈天青。日六,防盗八十,上午十一点更新江繁星八岁时候看见律政电视剧里的帅哥美女环游世界谈恋爱...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