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个时期的《唐书》,在后世被称为《旧唐书》,是五代时期编修的,可以说潦草成篇,许多地方就是直接摘抄,根本不作处理,完全是不合格的史书。
不过五代时天下大乱,没人顾得上这个,到了如今天下太平,有关前唐的历史文献又有了不少新的发现,所以仁宗朝重新编修《唐书》,即后世的《新唐书》,可以说是一个必然。
历史上编修《新唐书》的有一群人,最主要是两位,一是宋祁,也就是三元魁首宋庠的弟弟,另一位就是欧阳修。
宋祁负责修撰列传,前后长达十七年之久,欧阳修负责本纪、志、表,而宋祁的列传先成,欧阳修的本纪、志、表后成,然后再由欧阳修统稿删革为一体。
相较于潦草的《旧唐书》,《新唐书》的优点无疑是很多的,但缺点也有不少,其中一个深为后世诟病的,就是作史者多为文学家,太重个人情绪,以自己的喜好增减内容,扭曲事实。
比如编撰的时期,正好是古文运动大兴的前后,西昆体没落,受够了骈文的欧阳修等人立刻出手,把前唐诏令奏议中的骈文统统改写成散文,这无疑是有损史料价值的;
而欧阳修等人十分喜爱韩愈和柳宗元,把他们的许多文章载入各自的列传中,而这些文章实际上与史事毫不相干,等于在正史里面追星了;
欧阳修又特别厌恶佛教,将孙思邈、玄奘、神秀、慧能等人的事迹统统删掉,唐代佛教历史也不记载……
最为后人熟知的,还有关于武则天的记录,对于女帝,欧阳修等人自是极为不喜的,所以唐朝野史里面的记录多有采纳,反正说坏话的都记上,堪称正史为野史背书,谣言的制造机。
这就是文学家修史的弊端,全凭一己喜恶,当然绝对客观的也不现实,只要编撰者是人,总有主观偏向,就算是司马迁的《史记》,在许多内容上极为克制,亦免不了带有个人情感。
狄进倒也不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鄙视前人,他只是准备去糟存精,将《新唐书》的优点保留下来,再把那些槽点去除。
这是一项大工程,宋祁、欧阳修等一众人断断续续修了二十年,狄进提前拉开这场修书的序幕,所耗费的时间也是要十数年之久。
所幸这件事首先不需要以一己之力完成,可以自己定下基调,再多招文人协助完成,其次也不需要连续做成,反倒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来日若是卷入政治风波,就退回馆阁修《唐书》。
相比起狄进的未雨绸缪,王尧臣的目的就单纯多了,他原本没有关注《唐书》,但这些时日真正了解后,只看得直皱眉头,也坚定地参与进来。
当然他们还不够资格,便又请出了知贡举的刘筠。
刘筠早年参与修撰《图经》及《册府元龟》,被公认为精细敏捷,有了这位翰林学士出面,初步具备了修史的资格,先把前期工作完成。
此时两人面前各自摆放了几摞史料文献,王尧臣还时不时去书架上,寻找自己想要查阅的资料,倒是突然高声道:“仕林,这是你感兴趣的渤海史料!”
狄进闻言起身,就见王尧臣从角落里抽出一本厚厚的书册,掸了掸上面的灰尘,递了过来:“《渤海记》?这可是好书啊!”
此书是唐朝使臣所着,在出使渤海期间,留下笺、启、赋、诗等大量文字,并记载渤海的年号、官制、地理、交通、物产、风俗等情况,后世已亡佚,只能从《新唐书》里面摘录的部分作为参考。
此刻拿到完整版,狄进先是翻开,大致阅览了一遍,心头有了数,然后唤来书吏,让他们开始誊抄。
数日之后,以《渤海记》为主体的第一卷资料成型,狄进将之统稿删革,命名为《密藏源流》,带回了家中,将宝神奴身上剥下的秘卷取出,把上面的渤海文字记录在册子的最后一篇,然后交予姐姐。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悔恨终生!几十年后,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这次,他会怎么做?...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