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七页,庚二、别就见精显性。大乘佛法的菩萨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学,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今天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依止善业去创造一个暂时安乐的果报,这一部分是共外道的。外道的修学也有安乐的果报,也有安乐的道法。但是在修善的时候,修习菩萨道之人心中有一种观照的智慧——我们讲心地法门,这一部分是不共外道的。也就是说,整个安乐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有一种解脱的功德。所以大乘的菩萨道,基本上是以觉悟作根本,它是通过一种心地的观照而能够产生解脱。所以,你看本经,阿难尊者启请大乘的止观法门,佛陀刚开始并没有直接开示修学的法门,而是先发明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也就是说我们先要了解这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透过这个道理的了解,才能够生起日常生活当中一种圆顿的、微密的止观,然后在每一个境界当中产生解脱。这样的一种止观,在本经当中,蕅益大师讲出两句话来总持我们前面的观念。他说,整个修大乘止观的基础,就是在了解“达妄本空,知真本有”。首先你要了解我们心中这个妄想,它是不真实的。为什么不真实呢?因为它随境生灭。你看,境有,心就有——有人赞叹你,你就起欢喜心;有人毁谤你,你就生气。境无,则心无。这个很明显是随境生灭的嘛。既然它是一个生灭相,表示它不真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觅心了不可得”。它只是外境刺激产生一种暂时的影像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先了解到:妄想是无自性的,“达妄本空”。妄想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应该跟随妄想走的。它只是一时的感觉、一时的想法而已。那么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知真本有。无始劫来,我们每一个人心的深处,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它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去体会它的存在。它是恒常存在的,不管过去、现在、未来,它是恒常存在在那个地方。这个就是“知真本有”,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找出来的那种清净的本性,也就是成佛的根本。我们必须把清净的本性找到,根据这个本性发菩提心,根据这个本性修六波罗蜜,这个功德才能够恒久,因为以不生灭心产生的功德,才是不生灭的功德。所以找到我们清净的本性是很重要的。我们前面的经文都是在破妄,达妄本空,观察妄想没有真实的体性,所谓的“觅心了不可得”。这一科以后,佛陀正式显真,开显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清净本性。那么他是怎么开显的呢?他是个别地就着见精来开显。见精就是我们从六根门头里面的见、闻、嗅、尝、觉、知这六根的功能当中,特别就着见的功能,去开显那个真实的见性。这当中有两段。我们看辛一、领旨哀请。先看,追述痛悔。阿难尊者经过佛陀七处的破妄以后,他能够领受佛陀的旨意,而且以一种悲痛的心情,再一次启请佛陀能够继续地显真,不能只有破妄。你把我过去一直的好朋友——妄想破坏了,但是你要告诉我,我的家在哪里,让我的菩萨道有一个依止处。他启请佛陀开显我们众生本具的佛性。好,我们看经文: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这段经文是阿难尊者对自己出家十二年来的一个追述,一个回忆。对这样的回忆,他的心情是非常的悲痛跟后悔的。我们看阿难尊者是怎么回忆的。阿难尊者听到佛陀前面讲到两种根本:一个是生死的根本,就是攀缘心;第二个是涅盘的根本,所谓的常住真心。听了这两种根本以后,他知道从无始到现在,包括出家十二年,完全是错用心,跟着盗贼走,没有跟着主人走,所以他非常的悲痛。他从座位中站起来,顶礼佛陀,长跪合掌,跟佛陀报告这几年来修学的心路历程,说:我自从随佛发心出家以来,我的心情一直是仰仗佛陀的威德而生活。阿难尊者是佛陀最小的堂弟,也是得到佛陀宠爱最多的堂弟。佛陀对阿难尊者的关怀是特别多的。身为佛陀的侍者,他跟着佛陀到处去弘法,也经常跟随着侍奉佛陀的生活起居。他常随佛陀,可以说是僧团当中跟佛陀最亲近的一个人,所以他就产生一个怎么样的依靠的心情呢?他说啊,其实在整个佛法当中,我不必自己修行,因为佛陀有无量的三昧——佛陀有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真如三昧,他只要随便赐给我一个,我就能够断惑证真,就能够转凡成圣。这个地方就是阿难尊者他自己心中的依靠,即靠着佛陀而能够解脱。所以他一路走来,都是“一向多闻”。他只是把佛法的道理记下来,而没有依这个道理来回光返照他的内心。就是他收集很多的药,但是都没有拿这个药来治病。为什么?他想:我这个病佛陀会帮我治,我不必自己治。听到了前面的七处破妄的经文以后他终于觉悟:身心世界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佛陀的身心世界,我阿难尊者的身心世界是我自己的身心世界,两个人是不能互相取代的。,!这个地方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在大乘的教理上说,福德资粮是可以互相地传送。比如说我们今天做早晚课,我们可以把这种福报回向给某一个众生,他可以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福报可以透过回向来加以输送,但是善根不能互相取代。你说:诶,我在修行当中,我跟阿弥陀佛的那种感觉、那种观照智慧,我把这个智慧回向给你。不可能!你是颠倒的,你是愚痴的。别人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我修的福报,我可以把福报回向给你,跟你分享。这一部分可以。善根不能互相取代。所以阿难尊者说,我一路走来,失掉了我的真如本性,外表虽是现出出家相,但是我这个明了的心跟真如的道法——我空法空那种清净本性的道理,一直不相应。这种情况,“譬如穷子,舍父逃逝”。这个譬喻是说,有一个大富长者他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他本来在家里面是受用很多很多的珍宝。但是,他总是觉得在家里面待着对他不好,他就起颠倒——一念的不觉。他想,我应该到外面去攀缘,找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情才会快乐,在家里面不快乐。所以叫作“真如不守自性”,它不愿意守在自己的本性。那么这个穷子——这个有钱的公子哥,就离开了家庭跑到外面去。结果,跑久了以后就迷失方向,再也回不到家了。他家里面有很多的珍宝,但是他离开家以后,受着贫穷、种种病痛的痛苦。比喻无始劫来,我们的真如本性本来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安住在我们的本性来受用这个功德,而攀缘六尘,结果创造了整个生死的轮回。我们是自作自受。这是阿难尊者他听完七处破妄以后,自己的一个心得感想,可以说相当有体会,是对自己出家生涯的一个回顾。再看下一段,依妄无得。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阿难尊者以前总是觉得他身为佛陀的侍者,整天跟在佛陀的身边,佛陀解脱,他也会跟着解脱的。所以他只是去增长自己的知识,没有让知识产生一种内心的回光返照,来调伏自己的妄想。所以,假设你不把这样的一个智慧加以回光返照,跟没有听闻是很相似的。就好像一个人只是述说:这个是青菜、这个是豆腐,但是你没有亲自去吃,没有去受用,你的肚子还是不能饱足的。这个地方是阿难尊者自己的一个反省。好,我们看第三段,舍妄求真。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前面的两段是阿难尊者出家生涯的一个回顾,这一段是阿难尊者他正式来启请佛陀开显众生本具的所谓的寂常心性。他说:世尊啊,我们这些凡夫众生的这一念心被两种障碍所缠绕:第一个,我执引生的烦恼障;第二个,法执产生的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们没有去观照我们的寂常心性,那个寂静的、常住的、从来就没有生灭相的这一念心性。所以希望如来能够依止大悲心,来开示我们在身心变化当中那个不生不灭的寂常心性,开启我这个智慧的道眼。这个地方有一个道理很重要:我们一个人之所以有障碍,是因为不知道寂常心性。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我们这样讲好了:一个房间之所以黑暗,是因为它没有光明。你要有光明,它自然就不会黑。你不用怕黑暗,重点是你把光明点起来。意思是说,我们过去都是心随妄转,都是很多的妄想。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破妄,是不够的。比如说,现在你的心跟人事接触,产生了烦恼。于是观想:哦,这个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没有一个来的地方!好,觅之了不可得!又起一个烦恼你又观察它,觅之了不可得……这样,你每一次都要对治烦恼。换句话说,我们变得很被动:烦恼来了,就把它消灭;烦恼来了,就把它消灭。我们没办法让烦恼根本不起来。如果你家里面没有主人,盗贼就一直一直出现。因此,假设我们只是停留在破妄,那么烦恼将会不断地出现,你就疲于奔命,经常要观察:觅心了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相当地被动。所以,今天我们知道破妄,我们有这样的方法,但是我们最重要是要显真。我们身体有很多病痛,我们不能只治病,你要把你的体质、身体的免疫功能建立起来,它自然就不生病。所以,这个地方倒是透露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就是我们之所以有烦恼缠绕,是因为我们没有“回家”,没有回到我们的寂常心性。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为什么一直生病?因为我们心中没有强烈的抵抗力。不能只是治病而已。这里等于是阿难尊者正式地启请,希望佛陀在破妄以后,能够继续地显真。这是请法。好,我们看辛二、正垂开示。辛二、正垂开示。分二:壬一、现瑞许说。壬二、正示见性。,!佛陀慈悲开示如何来悟入寂常心性。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现瑞许说;第二段,正示见性。佛陀是先显神通,把见性的道理先表法,第二次再正式地宣说。壬一、现瑞许说【第十三讲图一】我们看现瑞许说: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佛陀在说法之前,是先显神通来表法。第一个表的是一种真实的智慧即将洞开,佛陀从胸口的卍字涌出种种的宝光。佛陀的胸口有一种纹理,看起来像一个卍字一样。这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从这样的一个卍字涌出宝光,这个光它现出种种的“晃昱”。晃昱就是一种庄严的照耀,而这样的照耀具足百千种美妙的颜色。这是表一个什么法呢?前面的破妄,佛陀也是显神通来表法。但是前面在破除妄想时,佛陀是从六根门头——从面门放光,意思是妄想的活动在哪里?——就在你的六根。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妄想就出来活动,所以你破妄要注意你的六根。显真如本性,为什么从胸口的卍字呢?因为真如本性本来具足无量的功德,我们只是把它开显出来而已,我们有成就无量波罗蜜的可能性。所以这个卍字表示真如本性有无量的功德,它是一个无穷的宝藏,我们修行只是把它开发出来,是这个意思。“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这个地方指的是依报的国土。真如本性是普遍整个世界,普遍整个依报的国土。你看禅宗,他开悟以后说: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我们刚开始开悟的时候,是向内观照我们这一念心“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了解我们这一念心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你从这一念心开悟以后,你进一步地发觉,其实真如本性不是存在你的心中,整个山河大地都是真如本性的全体大用(后面会讲到)。所以,真如本性是普遍十方的普佛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真如的显现。“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前面是讲到依报的国土,这个地方讲到正报的身心。这个光明又能够照耀十方诸佛如来的头顶,表示诸佛所证是佛佛道同的。阿弥陀佛的国土跟释迦牟尼佛的国土因缘是不同,但是阿弥陀佛所证的清净本性,跟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本性是没有差别的,这个道是相同的。所以它普遍灌注十方诸佛的头顶。然后,“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表示一切众生的本性也都是一样的。你看一只牛这么大,一只蚂蚁这么小,那是因缘果报不同,业力不同。但是牛这么大,蚂蚁这么小,它们的佛性没有大小差别。众生佛性是各各本具的。这个地方说明真如本性是普遍一切的依正二报。放光以后,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我现在即将为你建立广大殊胜的法幢,也使令一切末法的众生,能够从以下十番的开示当中,成就微妙光明的心性;从这一念心性当中,开启智慧的道眼。这个“妙微密性净明心”,蕅益大师说是一个“理”,如如理,一个道理。“清净眼”是如如智。我们一定先了解如如理,才能够生起如如智。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是先找到根本,才有资格修学。你说你拜佛是很好,念佛也很好;你布施、持戒都很好。但是你没有找到你不生灭的本性,你用生灭心来修学,你的功德毕竟是生灭的、是有漏的。这个生灭本性,本经是先否定再肯定。所以我们刚开始先否定自己:不是这个,这个不是我自己,这不能代表我自己,那只是一时的想法。你不动,你遇到境时不动,这个生灭心就消失掉了。时间久了,慢慢地你的心就沉静下来,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我们一开始是什么?先否定,然后再肯定。肯定的时候就是承当佛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那个就是《华严经》的境界。所以现在正式要去发明我们的本性。壬二、正示见性。分十:癸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癸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癸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癸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癸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癸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癸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癸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癸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癸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显见性离过绝非法尔现证。看壬二、正示见性。前面佛陀是放光现瑞来表法,这以下就正式地以语言文字来加以说明。这里有十段: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显见性离过绝非法尔现证。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癸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分二:子一、以拳例见定其常情。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我们看第一段,直指见性是心非眼。这个地方,佛陀从众生能见的功能当中,来开显我们众生真正能见的是这一念明了的心,不是眼根。是“心”能见,不是“眼根”能见。从心当中,去把那个不生不灭的见性找出来。理论上我们六根都可以发明心性,六根门头都可以回家。眼见、耳听,见闻嗅尝觉知,吃东西。你看禅宗有的吃东西也开悟: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喝茶去!祖师为什么叫他去喝茶呢?就是从喝茶当中去体会,你为什么能够去感受到茶的味道呢?为什么你把茶丢到地上,大地它不能感受茶的味道,为什么你可以感受?就是我们有佛性。从整个见闻觉知的功能当中,去表达佛性的存在,所谓的假借作用来开显它的本体,借用显体。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有两段:一、以拳例见定其常情;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子一、以拳例见定其常情【第十三讲图二】“以拳例见定其常情”,佛陀用拳头来比喻能见之性,来按定阿难尊者的情执。要显真之前,要把阿难尊者的情执先找出来——他的问题点在哪里。我们看经文: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这个地方佛陀提出了三个问题:阿难,你之前回答我,你见到我这个光明拳,这个拳头释放出种种的光明。那么这个光明是什么因缘而有?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为什么会产生拳头?第三个,你阿难尊者是用什么来见这个拳头?佛陀提出三个问题。我们看阿难尊者的回答,就知道他的心态,知道他心中的盲点在哪里。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这是回答第一个问题。阿难尊者说:我回答您,您为什么拳头上有光明呢?因为您佛陀的整个身体都是阎浮檀金——阎浮檀是印度一个树木的名称,它翻成中文叫作“胜金”,殊胜的胜,黄金的金。因为这种树它的整个枝干华果都是显现一种紫金色,而这个紫金色比真实的黄金还更加的美丽庄严,叫胜金。因为佛陀的身体都是阎浮檀金,而且赩——这个“赩”就是殊胜庄严,像一座宝山。这样的一种庄严的身相,是过去清净的善业所引生的。因为佛陀过去修了善业,全身都有光明,所以您拳头也有光明。这是阿难尊者的第一个回答。第二个,佛陀问说,那你用什么去见呢?阿难尊者说我用眼睛来见,就是我有眼睛,我当然不可能用嘴巴去见,我用眼睛去见。第三个问题,这个拳头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把手弯曲就变成拳头,打开来就变成掌。因为佛陀您把您五轮的手指弯曲成一个拳相,所以就变成这个拳头。我们从后面的经文来看,佛陀对阿难尊者这三个回答是不满意的,因为他没有回答到重点。我们解释一下。古德说,释迦牟尼佛提出三个问题,其实答案只有一个,这个答案是相同的。说佛陀身上为什么有光明、为什么你能够见到?为什么会有拳头?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有真如本性。你没有真如本性你怎么会有光明?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从真如本性显现出来。但是阿难尊者身为凡夫,无始劫来他习惯用攀缘心来看事情的外表,看事情的因缘,所以他的回答都是从表相上来回答。你看,为什么有这个光明?因为你有善业。我用什么见?用眼睛见。为什么有拳头?因为你把手指头弯屈起来。这三个问题,都是从外在的事相回答。所以佛陀是一点都不满意,佛陀后面会加以破斥。佛陀第二段是用譬喻来暗示他。我们看经文: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这以下有两段的回答,佛陀的问,阿难尊者回答。佛陀在阿难尊者回答以后,提出一个譬喻,他说:我现在要用真实的语言来告诉你,我不再施设方便。大乘佛法凡是讲到因缘的部分,说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都叫方便,没有讲到根本的问题。但是讲到真如本性,这个就讲真实语了。真实语道理很深,即使有智慧的人也很难理解。所以说即使有智慧的人,都要用譬喻才能够了解这个深奥的道理。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阿难,譬如说我现在有拳头,假设我没有手,我就没有拳头。我这个手可以变成掌、变成拳头。所以我一定要有手的存在,才能够产生拳头。诶,这个道理是对的。佛陀说“有手才能够成就拳头”,用这个道理来譬喻说,假设你没有眼睛,就不能构成见了,你有眼根才构成见——意思就是说,佛陀用“有手才有拳头”来譬喻“有眼根才能够产生见”。从这个譬喻问阿难尊者说:你认为这两个譬喻是不是均等呢?道理上是不是均等呢?阿难尊者回答说:是啊,这个道理是均等的。比如说,我要没有眼根,我就不能构成见的功能;佛陀要没有手,就不能构成拳头。所以,以我的眼根来比喻见,就好像佛陀的手来比喻拳头一样,这个道理相同。,!那么,佛陀这一段的问答,就把阿难尊者整个情执点的全部问题浮现出来。在这段经文当中,佛陀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有光明?为什么有拳头?你用什么来见?但是古德说,其实佛陀的重点是在“汝将谁见”——你用什么来见?就好像你在念佛,古人问你:“念佛是谁?”你用什么来念佛?你说我用嘴巴来念佛。阿难尊者说“我用眼睛来见”,就好像我们一般说“我用嘴巴来念佛”一样。这样的回答,可以看出这个人平常的心都是向外攀缘,没有回光返照。所以阿难尊者到现在还是认为说,因为有眼根才能够见。那么佛陀必须把他的问题逼出来,然后再来引导他怎么去开悟。所以这个地方叫作按定他的情执。好,这以下第二段,佛陀正式来开显道理。说是:念佛是谁?能见的是谁?把这个道理开显出来。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第十三讲图三】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引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执,来开显众生本具的佛性。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佛陀正式指出阿难尊者的过失。佛陀说:你说前面的情况相同,这道理上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一个人没有手,就没有拳头,这是一个正常的道理。但是你没有眼根,你的见并没有消失掉。“非见全无”,蕅益大师说,就是“非全无见”。眼根只是一个功能,真正能见的是见性。所以,你眼根败坏了,你还是能够见。你说你念佛是谁?你说嘴巴能够念佛,但是没有嘴巴的人他也可以念佛,他用心去念佛。这个地方是说,没有眼根的人他的见没有消失掉。这是什么道理?佛陀以下正式地举例说明。我们看经文: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佛陀正式说明,说是念佛是谁?能见是谁?我们看,为什么说是“彼无眼者,非见全无”呢?佛陀说,你试着到路旁去,找那些眼根败坏的人。你随便找一个盲人,你问他说:你们平常这样走来走去,到底看到了什么?佛陀说:这么多盲人,他们一定会告诉你说,我现在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看出去就是一个黑暗之相,其他就什么都见不到了。从这个道理来看,他看到黑暗,只是一个因缘的显现,因为他眼根败坏了,所以他只好看到黑暗。但是背后那个能见的见性并没有亏损啊,他还是看到啊,只是他看到的是暗相而已啊。你不能够说他眼睛败坏了就见不到,就好像说嘴巴坏了他就不能念佛,不能这样讲。当然他嘴巴好,他会念得更清楚。也就是说,“前尘自暗,见何亏损”——这种暗相、光明相只是因缘的显现,对于见性是没有影响的。阿难尊者提出一个疑问说:这么多盲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这怎么算是见呢?我们一般的见,是看到了青黄赤白,这算见。他看到黑暗,这怎么算是一种见的功能呢?佛陀说:这个盲人他没有眼根看到黑暗相;一个有眼根的人处在一个没有光明的黑暗的房间,他也看到一个黑暗相。那这两个黑暗相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世尊,这个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间当中看到黑暗相,跟一个眼根败坏的人看到黑暗相,这两个黑暗相加以比较,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两个都有见到东西,只是见到黑暗相。我们要见到青黄赤白,有两种因素,要有内光跟外光。内光就是你眼根的那个瞳孔,内光不能有败坏;第二个,外在有光明的显现,你才能够见到青黄赤白。盲人是内光败坏,处在暗室当中是缺乏外光,所以内光、外光缺一不可,都见到暗相。佛陀举出这个例子以后,就正式破斥阿难尊者:阿难,假设一个眼根败坏的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相,因为他的瞳孔败坏了。如果你今天把他的眼光治好,他的瞳孔遇到好的医生把它治好了,他又看到种种颜色,这个叫作“眼见”——你把眼光治好了,只是这个工具变好了而已。假设你一定要执着说,把眼睛治好了就是“眼见”,那这样子有一个问题。你看一个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间当中他看到黑暗相,你给他灯光,他又见到种种色,那就变成“灯见”啰。灯是一个无情之物,假设灯能够有见,那么它就不是灯了,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有情啰。假设灯能够见,灯是身外之物,又关我们什么事情呢?所以,是故当知:灯光只能够显现万物之色,真正能见的是我们这一念心,不是灯光;眼根只是能够显现万物的颜色,真正能够见的是心,而不是眼睛。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要把因缘法跟真如法,所谓的不变性跟随缘性要分清楚。后面佛陀会说明。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六根,不要讲那么多啦,就从眼根来看好了。我们见闻觉知都不讲,就讲眼睛——见的功能。佛陀眼睛看出去,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是手掌里面的一个槟榔果一样,很清楚。天人看三千大千世界,那个范围就稍微小一点。我们人看的又更小。蚂蚁在看又更小。那你可以说是佛陀见性最大,天人其次,人最少吗?不能这样讲。他看得到什么东西,那是业力的关系,那是因缘的关系。因缘关系很简单:他积集善业,他来生福报大,他就看得到东西,但是见性是没有改变。我们整个十法界的众生,不管你现出庄严相,现出卑劣相,那个见性都是不改变。而这个见性,菩萨要赶快把它找出来。菩萨云何发菩提心?就是因为我们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而发菩提心。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我们能够作生命的改造。我一定可以作一个改变。如果没有从因缘变化当中找到我们的本性,我们很难建立一个大乘的信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你建立不起来。:()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