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十一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一页。辛五、明藏性即空大性。我们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或者说是大乘的圆顿止观之前,要先建立大乘的正见。那么什么是大乘的正见呢?本经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的时候,它主要把生命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妄的。一个是真实的功德,一个只是虚妄的因缘。从这两部分来观察生命。在整个三卷的经文当中,佛陀刚开始所开显的是我们能观的心有真妄的差别。我们能观的心在面对外境的时候,有所谓的攀缘心跟常住真心。攀缘心就是说我们的心对外境有所执着,仁者心动。我们这个心态的产生,是因为某一种人事的因缘的刺激,所以这个心是随境而生,也随境而灭。这种攀缘心是要不得的。你不管是念佛、持咒、拜佛,乃至修任何的功德,你用攀缘心来修学,你得不到真实的功德,因为它的根本是虚妄的。所以在修行之前,你一定要把心带回家,回归到你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性。你要先远离外境的执着,回到你的清净本性,从这个本性当中去发动你的修学,那么所有的功德都是如来密因,都是诸菩萨万行的圆满。所以你在修行当中,第一个先找到你的真实心,是非常重要的。找到你的心以后,从你的心开始生起观照。这个时候就可以面对所观境,这一切人事的是是非非的因缘。那么这个所观境应该怎么去观察呢?佛陀讲到了会四科融七大。前面四科的经文,佛陀主要讲到一个观念:妄相无体。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种身心世界,它的相状只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种幻妄称相而已,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前面四科的经文,是在破除我们对妄相的一种执取。我们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那个就是自我。其实那个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我们捏造出来的。这个身心世界是变化的、是虚妄相的。所以在四科当中,主要是发明的“达妄本空”,那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生灭的过程而已,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到了七大就不一样了,讲到性本具相。所以四科是发明整个生命的过程,而七大是说明整个生命的根源。那么这个幻妄称相、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影像,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一念心性变现出来的。我们这一念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含摄无量无边的性德。到了七大的时候,就讲到这个性德是真实的。所以四大是讲相妄,七大讲性真。讲到整个地水火风空根识它的体性是遍满整个法界,你随时有因缘,它随时出现。你有一处的因缘,它就在一处出现;你有两处的因缘,它就在两处出现。它的体性是遍满的。就像我们念佛一样。你说我们念佛为什么能够消业障?它的功德是从哪里来?它不是从佛号而来。如果功德是从佛号而生,那你放录音带就好了嘛,你干嘛用心去念呢?你说我的功德是从我的心生起。如果从你的心生起,那你就不要念佛嘛。那么我们念佛,真实会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的功德。这个功德从哪里来?从本经的解释,相妄性真。这个功德的体性是遍满法界的,你一处念佛,它就一处显现;你两处念佛,两处显现,就是个人的循业发现。它的相状是循业发现,但它的体性却是真实遍满。我们能够从四科七大当中看到生命的过程,是相妄,是性真的,是周遍法界的,所以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愿意努力,所有的功德都可以显现,而且所有的功德都是遍满法界,没有一个地方欠缺。所以说前面的三科,就打下你整个大乘的止观的基础,我们三科的文也即将圆满,阿难尊者也即将开悟。所以你要知道、要掌握你内心当中,什么是真实的,外境当中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我们的主人翁,什么只是暂时的过客,你要把它分清楚。辛五、明藏性即空大性分四:壬一、破妄执;壬二、明大均;壬三、显理性;壬四、斥迷惑。我们看第五科的“明藏性即空大性”。这是七科当中的第五科。这藏性就是指的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整个法界的。“体”就是当下具足。就是这个广大的心性,其实它当下就具足空大的体性。也就是说,空大之性是遍满法界,但是空大的相用却是要假借事造的因缘才能显现出来。说这个道理。我们看,这个当中有四段:一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壬一、破妄执【图一】这个地方是破除和合跟非和合两种的妄执。我们先看“总标空性”。看经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这一段是把空性中虚空的体跟虚空的相这种体相之间作一个说明。,!首先我们看这个虚空的体性:“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虚空之性,基本上是无形无相的,它没有所谓大小方圆青黄赤白的种种形相可得,所以虚空之性是遍满法界而且是清净本然的,它是离相的。那么这种离相的虚空,它是怎么有的呢?“因色显发”,它必须假借种种的色相(这个色相包括万事万物),才能够把它显发出来,才能够感觉它的存在,又因有色相的对比才有虚空的显现。这是说明它的体性是无相的。前面是讲它的体性是性空的,这以下讲它的缘起。那么这个相是怎么生起的呢?比方说,我们在这个室罗筏城当中,是离恒河比较遥远的地方(古时候恒河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那么离开恒河比较遥远的地方,就是比较寂静的地方)。很多人喜欢住寂静,就离开恒河遥远的地方而住。哪些人呢?包括“刹利种”,就是王种,我们讲王宫大臣;贵族或者说是婆罗门种,这是属于修学梵行的知识分子;“毗舍”,是做买卖的商人;“首陀”,就是耕种的农夫;“颇罗堕”,就是从事工巧技艺的这些所谓技术人员;“旃陀罗”,是从事杀生的屠夫。这么多人都是喜欢寂静,喜欢远离恒河而住。那么他们这些人,“新立安居,凿井求水。”他们在住的时候,要先盖一个新的房子。那么房子盖完以后,要凿一口井来求水。这个水是必需品。好,那我们看他整个求水的过程,发生了什么事情。“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在凿井的过程当中,假设他挖出了一尺的泥土,诶,这当中泥土就显现出一尺的虚空出来。“如是乃至”挖出的泥土是一丈,这个地方中间就显现了一丈的虚空。所以虚空显现的浅深是随其泥土挖出的多少来决定的。本来是一大块泥土,我们没有感受到虚空的存在,但是你把泥土挖走了以后,诶,虚空显现出来了。这是一个很能够了解的一种状态。那么,这以下我们就从这个地方去追究这个虚空是从什么地方来。征问原由。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那么这个虚空它的体性到底是从哪里而来?说这个井中的虚空是从泥土挖出所产生的?或者是在挖凿泥土的过程当中因为不断地挖凿而产生的,把这个虚空创造出来?或者说虚空是没有因缘自然而生的?提出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第一段。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我们看前面的经文佛陀都是先破自生,再破他生,是把无因缘生放在最后面。那么为什么这一段是把无因缘生放前面呢?古德说,因为我们习惯性会认为说,这个地水火风它的产生是自生的,所以佛陀先破。但是我们一般人会认为虚空是自然而有,是无因缘生的,这一方面的执着比较重,所以佛陀先破无因缘生。说,阿难!这个虚空,假设是没有因缘而自然产生的,那么为什么在没有挖凿泥土之前,我们没有去发觉这种无碍的虚空现前呢?我们只见到一片广大的土地之相,不像虚空一样是通达无碍的呢?你说无因缘生,其实是不合乎事实。我们一定要把泥土挖出来了,虚空才显现。所以说这个无因缘生是不合理的。再看第二段。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说这个虚空啊,它的产生是因为你挖出了泥土,所以才出现了虚空。那么这样子讲,当我们挖出泥土的时候,你应该看到虚空进入才对呀,因为你这个虚空要等待嘛。等待什么呢?等待泥土出来了你才能够进去。那么当泥土出来的时候,你看得到泥土出来,那你也应该看得到虚空进去才对。事实上,当泥土挖出来的时候,我们是看到了,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虚空进去,那么你怎么能够说虚空是因为泥土出来而产生的呢?因为你没有人看到虚空进去嘛。“若无出入”,那么假设虚空根本没有出,也没有入,那表示什么意思呢?因为没有一个人看到虚空进去或者出来,那表示虚空跟泥土它本来就是合成一体的,它们两个一体的。是一体的时候,“无异则同”。既然是一体的,表示这两个同进同退,要么一起进去,要么一起出来。那么当泥土挖出来的时候,虚空为什么没有跟着出来呢?我们只看到泥土出来,虚空为什么没有出来呢?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实说是把泥土挖出来虚空才生起,这个是不合道理的。我们再看第三段。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应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说虚空是我们挖凿的过程中用这个铁锹去挖泥土,不断地挖,就把虚空给创造出来,是挖凿的过程而产生,那么这样子,我们在挖凿的过程中,应该是把虚空挖出来,而不是把泥土挖出来才对。虚空既然不是从挖凿的过程生出来,我们是挖凿出泥土,那又怎么能够见到虚空呢?我们挖凿的时候是把泥土挖出来,不是把虚空挖出来,所以你不应该说是由挖凿的过程产生。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把前面的三段作总结。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说,阿难!你应该要对这件事情详细观察而且是如实地观照,这当中的整个过程有几个因缘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凿。挖凿这个动作,是随顺于人的手,顺其方向而运转的。挖凿是人的手产生的;而这个泥土,是因为土地的移动而出现的。一个是在人的手,一个是在地上的泥土,那么这个虚空之相到底是怎么有的呢?因为“凿空虚实”。这个凿是属于“实”,这个空是属于“虚”,因为挖凿是一种有形相的动作,所以它是属于实;虚空是无形相的,这两个不应该产生一种相应的作用。一个有形相的东西怎么会创造一个无形相的虚空出来呢?这两个没有相应的作用,所以应该说“非和非合”,彼此间既非参杂了相和,也不是一种上下的结合。到这个地方,等于是破虚空是因缘生。它不是因缘生,因为它没有自体。那么以下是破非因缘生,就是自然生。不应该说虚空是无因无缘自然而有。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虚空它本身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也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而有。总而言之它是当体无生的,它只是一种虚妄相。所以这个地方它所要描述的,就是破除我们对相的执着。它只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种幻妄称相。这个地方讲到相状是一种虚妄的影像而已。虚妄的影像,当然没有一个生的地方,它没有生处。它如果有一个生处,这个东西就是真实的,它就不能有变化了。它来无所从,去无所止,所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哪有说从哪里来?它根本没有来处的。它也不是从泥土而来,也不是挖凿而来,它只是一个因缘的具足显现出来而已。所以这个地方是破除它的相状,是破除它相状的一个实体,它是没有实体。壬二、明大均【图二】这一段是说明虚空的性是真实的。前面是讲相妄,这地方讲性真。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这个地方它不但是讲到虚空,还讲到前面的地水火风。先看虚空。假设虚空的体性是圆满周遍的,而且是没有动摇的,没有生灭相。我们看到虚空,你在哪一个地方挖泥土,它随时可以显现。你东边挖泥土,虚空就在东边显现;你在西方挖泥土,虚空就在西方显现。可见得虚空的体性是周遍法界的,哪有固定的处所?而且,不但虚空如此,包括现前的地水火风都叫作五大——这个大就是它的体性是周遍一切处。这五大它的体性都是真实的圆满的,当下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具足的,没有生灭之相。这个地方是讲到虚空它的体性是本来存在的。你去挖的时候,它本来就在那个地方。那你因缘具足了,它显现给你看;你因缘消失了,它就隐藏起来。它哪有说从哪里而生?它本来就在那个地方。从哪里而生?它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它是本来就在那个地方,本来如此。所以这以下佛陀就诃责阿难尊者,要去回光返照这个道理。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所以说,阿难你啊,你为什么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生起圆顿止观呢?因为你缺乏大乘的正见,所以你永远不能够觉悟说这个四大的体性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当体就周遍法界,它没有来去的。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四大的体性是周遍法界呢?这以下佛陀告诉我们一个观察的重点:“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你只要了解虚空到底有出入,还是没有出入,你就能够悟到这个道理。当然虚空是没有所谓的出入,它的体性——我们这样讲,体性没有出入,相状是有出入,你不能说相状没有出入。体是遍满的,但是相状的确是会变化,所以叫相妄性真。相妄性真不是仅仅指虚空,任何一件人事都是观相原妄,观性原真。这个地方,对我们修观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禅师开悟以后,他讲一句话。他说我们怎么去观察人生?一个大乘的佛弟子对人世的变化要怎么观察?他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世间上任何事情都很妙,你越追求它,它越消失掉;但是你不追求它的时候,它反过来追求你,当下就显现。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它不离当处常湛然,因为它体性遍满。但是遍满的东西,你越找它,它越消失掉。你把这个道理、这个公式,你套在任何的事情上,统统可以受用。你看,我们讲世间上的财富,有些人他拥有三千块,他就很满足了;有些人拥有一千块他就很满足。外境是没有标准的。我们对于财富,对于人事,都是这个道理。你越要去追求它,越执着它,你就感到越缺乏,越没有安全感;你说,好!我把它彻底地放下。诶,你就感到你非常的满足,非常的安定。任何事情都不离开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很痛苦,我改变一个环境。其实你错了,你环境改变不了的,因为循业发现嘛。你有这个业,你到另外一个环境,它还是这个因缘出现嘛。你改得了吗?每一个环境,都有好的体性,都有不好的体性,因为它体性是遍满的,不是这个地方才不好。哪一个地方都有好,都有坏。那怎么办呢?你改一个心态,你心态一动一转。诶,心境决定处境。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越把它放下,越作正面的思考,你就越满足。有时候我在想,这个人生很像那个捉迷藏。捉迷藏就是说你要找它,它躲得越厉害。说,好,我不跟你玩了。诶,它自己跑出来了。就是这样子啊。你试试看。你下一次对某一个东西很执着,你说好,我把它放下。诶,你一放下以后,你觉得它突然间显在你的面前,非常的圆满。所以你看,我们经常明天要去面对一个重要的考试,你越执着,越考不好,觅即知君不可见。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相妄性真。就是说,其实每一个好的体性,每一个不好的体性,都是周遍法界。只要你能够善用其心作正面的思考,它就会随你的心而出现,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叫作相是虚妄的,但是它的体性——十法界当中这种染净的四大这个体性却是真实的,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壬三、显理性【图三】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这个地方把它这个虚空的体性全盘托出。说啊,阿难!你现在还不能够了解在我们的如来藏当中,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当中,“性觉真空”。就是我们这个本具的觉性它当体是真空的,所以我们讲色即是空,讲到空如来藏。但是“性空真觉”,这个真空的体性,它又具足十法界的染净的觉性,不空如来藏,空即是色。那么这个地方讲到性具。这以下讲到性体。它的性体是什么呢?是“清净本然”的。虚空的体性,是无形无相的,是离一切相的。那么虚空的量,这以下讲性量,是周遍整个法界。你说哪一个地方没有虚空呢?所以我们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一听,就知道它在讲性体。虚空哪有增减呢?它本来就在那个地方,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离相的,它本来就是圆满具足的。这个讲它的性体。那么,我们看它虚空的相状跟作用是怎么出来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虚空会产生,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种迷悟的知见产生一种染净的思想,进而推动一种善恶的业力,所以就这样子出现了。比方说,阿难!你在一个地方挖井,那么虚空就在一个井中出现;你在十方的当中去挖井,就产生十方的虚空,所以说虚空之性是圆满十方,哪有固定的方所呢?你没有固定的方所,你怎么能问它说,它从哪里来呢?它根本就没有来,也没有去,它本来就是周遍法界,只是我们因为思想跟业力的结合把它显现出来,是这样子的。壬四、斥迷惑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我们凡夫外道把虚空当作是因缘生或自然有,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心的一种计度。其实只有一种虚妄的言说相,而得不到真实的义理,是这个意思。我们再把它作一个总结。这一段只讲四个字“相妄性真”。虚空之相,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是没有一个地方来,也没有一个地方去,它只是一个过程的生灭相。但是虚空的体性,却是周遍法界的,是随时存在的。我们来看看现在的人生。你看看这个世间上,虚空的相越来越少了,因为高楼越来越多了,空气污染越来越大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讲由心可以看相,但是由相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心。我们现在对有相的东西比较执着,所以你看虚空越来越少。有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很抱怨,他说古代人在画画空白的地方留很多,他画一棵树,上面画一只小鸟,他不再画了,给你很多想象空间啊:虚空很多,这只小鸟可能往东边飞,也可能往西边飞,也可能会飞到我家来。他说,现代的人画画,画得太多,没有留太多空白。那么,我们会讲到说,那为什么古代的人虚空比较多,现代的人虚空比较少?那么虚空到哪里去了呢?有一个欧洲的研究机构他们就研究说,古代的圣贤到哪里去了?古代那些很有智慧的圣贤,爱因斯坦、爱迪生跑哪里去了?其实《楞严经》讲很清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我讲实话,你说圣贤跑哪里去了?佛陀跑哪里去了?当我们众生的心都不再想着圣贤、不再想着佛陀的时候,他就消失了。你跟他不相应的时候,他就没有因缘出现了。这些圣贤其实是遍满法界的,但是你不再忆念他的时候,他就消失掉。就这么回事。,!我们习惯性说,诶,这个东西跑哪里去了?那么孔夫子跑哪里去了?其实是你心中跟他不相应,他就消失掉了。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就是说世间上所有的东西,法界统统具足,孔夫子的体性本来也就具足,但是我们的心跟他不相应的时候,他就没办法显现出来。是这个意思。所有的东西,在我们心中消失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再也不出现了,不可能出现了,它回到了它该去的地方了。所以有些道理你要把它参透,你才会想象说,那我怎么去创造极乐世界。你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来,这个是怎么去,你就能够去创造你的人生。你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来,怎么去,你就是只在事相上用功,你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力量。辛六、明藏性即根大性分四:壬一、破妄执;壬二、明大均;壬三、显理性;壬四、斥迷惑。我们看第六段“明藏性即根大性”。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就具足六根的体性。这个六根,指的是见、闻、嗅、尝、觉、知这六种功能。那么六种功能的体性,是周遍法界的,是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的,但是六根的相用是要假借种种因缘的造作才会显现出来,所谓的理具事造,或者讲相妄性真。是这个意思。这当中有四段:一、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壬一、破妄执【图四】先看“总标根性”。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只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这个地方,先把六根的体性跟它的相用作一个总标。先看它的体性。说,阿难!见闻觉知这个六根的体性,它的本质是无知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六根摄用归体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能所双亡,它没有能知跟所知的差别。你六根把它回归体性的时候,它就没有能知所知了。“因色空有”。但是如果有这个色空明暗的因缘这种外境的刺激,它就会把见闻觉知的功能再显现出来。所以六根的体是周遍法界的,是无形无相的;但是六根的相用,是假借色空的因缘的刺激,它就会暂时地显现出来。等它因缘消失了,它也跟着消失。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道理。这以下把这个因缘的作用再把它发挥出来。什么叫“因色空有”?这四个字把它发挥。比方说,你阿难尊者,现在安住在只陀林的只桓精舍当中。那么整个精舍的环境是怎么回事呢?是“朝明夕昏”。白天的时候,太阳出来就光明显现;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个昏暗的相状就慢慢地现前。就是白天出现光明,晚上出现黑暗。而且即使在黑夜当中,也还有明暗的差别。比方说,你安住在这个半夜的子时(居,就是安住;中宵,就是半夜的子时),那么在子时当中,假设这是十五号的晚上,那么就是白月,你就看到月亮的光明;如果是在初一的晚上,这个黑月,子时就会产生一种黑暗的相状。那么这个光明跟黑暗两种相状的刺激,使令我们六根当中这个能见的功能就产生一种明了的作用出来了。当然,这个地方的见闻觉知,佛陀是引用见根,只是用见根来发明六根的性体跟它的相状,那其他的你就可以比况了知了。我们再看下一段“征问原由”。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这个地方是先作一个假设。说这个能见的功能,假设是有真实体性的,它不是因缘所生的,有真实的体性。我们就先作这个假设。那么身为一个有自体的这种“见”,这个能见的功能,它跟所见的明暗之相,还有这个明暗相所依止的这种虚空,它们之间的关系,假设都是有自体的。那么既然有自体,它们是同一个体,还是不同体?或者是“或同”或者“非同”?或者是“或异”或者是“非异”?同,当然是同体不同体;异,就是有所差异,还是没有差异。其实主要就是一体跟非体之间的差别。那么这个地方等于是先作一个假设。我们看第三段“别破妄执”。我们首先破这个同。看经文。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非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热门小说推荐
永恒之门

永恒之门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官梯险情

官梯险情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

步步升云

步步升云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医道官途

医道官途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官路红途

官路红途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官狱

官狱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