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可以说此时的儒家,其实已经具备了鱼跃龙门的所有基础,就缺龙门了。
再准确来讲便是缺政策。缺个稳定的晋升渠道。
建元帝无疑就是给龙门的那个人。
随着建元帝做的事越来越多,他得罪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很多利益受损的勋贵列侯和宗室,再次不满起来,但他们也不敢光明正大的造反,所以只能故技重施,纷纷聚集到长信宫外,请太皇太后做主,希望白圣能帮他们做主。
跟当年废了建元新政一般。
没错,当年原身其实没想干政,最终动手的实际原因是在于,建元新政动了太多勋贵列侯和宗室们的利益,他们联起手来请求原身做主,规模甚至一度达到堪比于逼宫的程度,然后原身这才迫于无奈,亲自出面,废了建元新政。
说句不太好听的,如果当年原身没有出面废了建元新政,安抚勋贵列侯。
他们联合起来废帝都有可能。
别怀疑,他们有这能力,他们当年能联手扳倒整个吕氏,将少帝悄无声息的弄死,并且否认其血脉正统性,被逼急了自然也有能力废掉刚登基的新帝。
千万不要小瞧了他们的力量,整个大乾王朝初期,国家基本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非列侯不得为丞相,甚至于外戚能够得以掌权,也是在于皇帝实在没其他人可用,只能靠与自己血脉关系最为密切的外戚掌权,来制衡列侯勋贵。
至于为啥不用血脉更亲近的兄弟。
开玩笑,外戚终究是外戚,当年吕氏那么牛,后来不也被灭了,但要是同宗同族掌权,篡位可就理所当然多了!
同宗同族不可信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仗外戚,这也是大乾王朝外戚始终不绝的核心原因,权力就在那,不给外戚便会被列侯分走,毕竟此时又没什么文人集团或者士族。建元帝的核心目的其实就是,在列侯勋贵和外戚之外,再扶植一个新的势力,一个完全由他提拔起来,同时也能完全为他所用的势力。
就是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
民间底层无背景文人。
这些人现在看起来好像很弱,但未来会一个个成长成为难以彻底根除的庞然大物,初级形态可能就是地方豪强学阀,然后逐渐成长起来便是世家门阀。
未来那么多根深蒂固的庞然大物。
皆起源于建元帝。
为了制衡列侯勋贵,于是外戚们出现,为了制衡列侯勋贵和外戚,儒家启航,后来为了制衡已经成为世家门阀的存在,又开始提拔寒门子弟和宦官们。
变化很多,却又似乎从未变过。
原因很简单,权力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只会转移,将某个群体的权利打压下去,自然会有新的群体替代那个群体,获得原来的权利,此事亘古不移。
如今建元帝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势可比六七年前稳固的多,这些列侯勋贵和宗室们故伎重施,不仅他们很期待太皇太后会如何处理,建元帝也很期待,甚至于都已经提前做与白圣翻脸的准备。
他不能再继续妥协了。
再妥协,他将毫无帝王尊严可言。
而且他也并非毫无胜算,虽然他没有虎符,难以直接调动三军,但他已经在三军之外,亲自培养了一批羽林军。
完全掌握在他手里的羽林军。
对抗匈奴可能有些困难,但是护卫皇宫,镇压内部叛乱还是没有问题的。
除非太皇太后敢直接调动三军。
否则他必胜。
(本章完)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