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皇帝放下了装裱好的卷轴。
“《兰亭序》唐时临摹本在我手里。”
宝音都把这事给忘了,故宫那数不尽的古董可不是乾隆一朝收集了,还有不少是前朝皇帝的珍藏。
经过几百年搜刮,不知道多少好东西藏在皇宫里。
“纸更加平整,东晋造纸工艺达不到,藤纸在唐宋比较流行。”
宝音希冀问道:“临摹的话应该也是有原本的吧,会不会就是谢道韫留下来的诗?”
这他无法判定,“诗是好诗,也符合东晋时的韵律,就算不是谢道韫所书,也不是普通人之作。”
那时有名的才女都是世家出身,王谢更是顶级世家。
她明白了,因为资料不够,他也没办法判断。
没关系,她可以留到后世,再说明情况,等后世人研究,说不定从哪个坟墓里挖出了证据。
连秦时法律都有重见天日的时候,这世间还有什么不可能?
圣驾并未在苏州多停留,一众人乘坐船只从长江前往南京。
***
要说江宁府才是如今金陵的中心,为何铁路会修到一江之隔的浦口呢?
当然是两地中间隔着一条江,铁路只能修到浦口了。
本来一江之隔,乡下的浦口根本比不上江宁府的繁荣。
偏偏如今多了一条铁路,陆陆续续有商户围着火车站落户,本来的荒郊地皮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都赶上周边渡口的繁荣兴旺了。
黄宗羲领着一众徒子徒孙就落脚在这里,找了宅子暂住,等待铁路通行。
结果才住了几日就听闻圣驾往南京这边来了。
黄宗羲每日走到铁路边兴致勃勃看人修建铁路,再盯着停放的火车打量,还借了江宁这边传教士关于机器理论的书籍观看,不多久就弄明白了火车行驶的原理。
明白后他觉得也就那样,关键是朝廷愿意让这么个东西出现。
能让帝王放下忌惮之心,他越发对幕后之人感兴趣了。
第275章
黄宗羲的弟子就不是很理解,自己的老师为何总往工地上跑。
那里有什么,不过是一群贫穷的漕工而已。
说起来也搞笑,前年漕运弄来了一批可自走的钢铁船,有了动力也就不需要纤夫,这导致一部分纤夫失业,还有一部分转向民用船。
而就在这个时候,铁路那边发起招工,招人干活,一个成年人一天能拿二十文,因为大量缺少人力,还需要在期限到来前提前完工,这就导致负责招工的官伢子将脑筋使到漕运上。
大量失业漕工跑去铁路上谋生,还有未失业的一看自己辛苦拉一天船到手才十几文,有时候还要被克扣拿不到钱,忙活到头还没失业的人赚得多……
反正大量漕工被铁路吸纳,本来漕工上下官员就看铁路不顺眼。
这铁路明摆着就是来替代不堪重负的漕运,这让上上下下都趴在漕运上吸血的人如何能忍?
为何让铁路修建成功,主要还不是这是君主的意志,这些官员发动全部人脉关系也没办法阻止这件事,最后只能想办法插手铁路。
铁路局这边不属于官职,进来后不等于做官,这些人只能将未谋职的子侄塞进来,才勉强达成和平局面。
这次铁路局不讲理大势挖漕运的漕工,本来还没人在意,毕竟百万漕工,想挖也挖不完。
可偏偏铁路局使出了贱招,让来干活的人自己来推荐,介绍一个人能拿十文介绍费,不说沿途的官伢子使出浑身解数,就是漕工自己也赶紧回去呼朋唤友。
官司一度打到了京城,那边皇帝给断了官司,漕运船只慢慢替换成钢铁船,这才平息这件事。
黄宗羲跑来研究,倒不是研究铁路的建造,而是研究这边管理办法。
从防疫到不让这些人哗变,都值得研究。
要知道自古以来针对哗变朝廷只用一个招数就是隔离,哪怕现在也如此,不允许大量人群聚集,超过两百就要上报衙门。
可铁路蔓延千里,聚集的人有数十万之多,这还不加上沿途做小买卖和专门拉货物过来兜售的商队。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