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18帝,享国319年。五代十国的混乱在公元979年落下帷幕,随后宋朝登上历史舞台。赵匡胤于公元927年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出身军人家庭。他自幼习武,练就非凡武艺和过人胆略。后汉时,他投身军旅,作战勇猛,很快崭露头角。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位,赵匡胤随其南征北战。在高平之战中表现出色,受到柴荣重用。此后,赵匡胤在对南唐和北汉的战争中屡立战功,逐步升迁。显德六年(959年),柴荣病重,赵匡胤被任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建隆元年(960年),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赵匡胤亲率大军出征,迅速平定叛乱。同年,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举兵反叛,赵匡胤再次亲征成功剿灭。这两次平叛巩固了新生的宋朝政权。人才选拔上,他重视科举,扩大取士规模。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亲自主持殿试,从此殿试成为科举定制。他奖励垦荒,减轻徭役,修复黄河决口,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产量逐步上升。商业也逐渐繁荣,城市经济日益活跃。在统一战略上,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策略。乾德元年(963年),宋军出兵湖南,灭亡荆南,随后占领湖南。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将领兵权,改由枢密院掌管军权。同时,改革军制,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三衙统领禁军,实行更戍法,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赵匡胤开宝九年(976年),突然离世,享年50岁,在位16年。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此后,宋朝的历史车轮继续向前滚动。直至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又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大事。萧太后出身辽朝贵族家庭,父亲是萧思温,母亲是燕国公主吕不古。她因受辽景宗耶律贤宠爱而入宫,景宗病时她参与朝政。景宗死后,耶律隆绪继位时年幼,由萧太后摄政,在其统治时期,辽朝进入鼎盛阶段,并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辽阔的北方大地,金戈铁马,尘烟滚滚。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气势汹汹,一路南下,直逼宋境。宋廷上下,一片惶恐。朝堂之上,宋真宗赵恒眉头紧锁,忧心忡忡。“陛下,辽军来势汹汹,切不可轻视啊!”一位大臣急切地说道。赵恒心中忐忑,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对这突如其来的威胁感到无比的压力。“诸位爱卿,可有应对之策?”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此时,寇准挺身而出,大声说:“陛下,辽军虽强,但我大宋亦非毫无抵抗之力。此时陛下当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方能抵御外敌!”赵恒心中一惊,亲征?那意味着要置身于战火之中,生死难料。他犹豫了,“这……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寇准心急如焚,“陛下,如今局势危急,若陛下退缩,大宋江山危矣!”赵恒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恐惧。他害怕亲征失败,害怕失去皇位,害怕成为亡国之君。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乃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辽军的攻势愈发猛烈,宋军连连败退,战报如雪片般飞来。“陛下,不能再犹豫了!”寇准再次进谏。终于,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下,赵恒决定御驾亲征。一路上,赵恒心情沉重,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思绪万千。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是胜利的荣耀,还是失败的耻辱。当赵恒的车驾抵达澶州时,宋军士气大振。士兵们高呼万岁,声震云霄。而此时的辽军,虽然一路势如破竹,但也疲惫不堪。萧太后心中明白,此次南下虽占得先机,但要彻底击败大宋并非易事。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是辽史上着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战场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辽军大将萧挞凛意外中箭身亡。这一消息传到辽军阵营,士气大挫。萧太后深知局势不妙,开始考虑和谈。宋真宗赵恒得知辽军有意和谈,心中大喜。他本就不想打仗,和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双方派出使者,开始了漫长的谈判。寇准坚决反对和谈,他认为此时宋军占据优势,应当继续作战,彻底击退辽军。但赵恒心意已决,一心求和。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寇准无奈,只能暗自叹息。最终,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赵恒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觉得能用钱财换来和平,保住皇位,是值得的。萧太后也松了一口气,虽然没有达到最初的战略目标,但能得到丰厚的财物补偿,也算是有所收获。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迎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对于赵恒来说,他保住了皇位,维护了表面的稳定,但也为宋朝的未来埋下了隐患。他在面对强敌时的软弱和妥协,使得宋朝在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寇准则对此次和谈深感遗憾和失望,他一心为国,却无法改变皇帝的决定。而对于百姓来说,短暂的和平让他们得以喘息,但沉重的赋税也让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澶渊的风云渐渐散去,但历史的车轮却依然滚滚向前……范仲淹,字希文,公元989年出生于苏州吴县。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朱氏。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范仲淹小时候生活艰苦,但他勤奋好学,常去附近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每日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这便是“断齑画粥”的故事。少年时期的范仲淹知晓自己身世后,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将母亲接来奉养,并恢复范姓。范仲淹为官清正,直言敢谏。公元1029年,范仲淹奏请章献太后还政于宋仁宗,被贬河中府通判。公元1033年,太后崩逝,宋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右司谏。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被贬饶州。在饶州期间,他写下许多诗词,抒发内心的愤懑与忧思。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称帝,进犯北宋边境。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抵御西夏。他改革军事制度,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轻易进犯。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师,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他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改革科举、发展农业等。此时的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国内,官僚机构臃肿,官员贪污腐败成风,财政亏空,百姓生活困苦;边疆,西夏频频侵扰,战事不断。宋仁宗决心改革,将范仲淹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志同道合的大臣携手,共同谋划改革大计。范仲淹深知,要改变现状,必须从整顿吏治入手。他提出了一系列严厉的考核制度,对于那些无能、贪污的官员坚决予以罢黜。同时,限制官员的恩荫特权,防止权贵子弟无功受禄。改革科举制度,注重策论,选拔有真才实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范仲淹主张推行均徭法,按照财产多寡分配徭役,使富户承担更多的义务。然而,改革的道路布满荆棘。范仲淹的改革举措触动了众多权贵的利益,他们视范仲淹为眼中钉,肉中刺,联合起来对其进行攻击和诽谤。朝中一些保守的大臣,在宋仁宗面前百般诋毁范仲淹,说他的改革过于激进,会扰乱朝纲,危及江山社稷。宋仁宗开始动摇,对范仲淹的改革产生了怀疑。在这艰难的时刻,范仲淹没有退缩。他据理力争,向宋仁宗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富弼、韩琦等大臣也坚定地站在他身边,支持他继续推行改革。但权贵们的势力太过强大,他们不断在宋仁宗耳边煽风点火。最终,宋仁宗迫于压力,于公元1045年下令停止了改革。公元1045年初,范仲淹被贬出京。范仲淹悲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他离开了京城,被贬至他乡。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它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范仲淹在这期间创作了诸多诗词,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岁月流转,北宋的风云变幻仍在继续,但范仲淹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光辉篇章。:()历史追光者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精神发疯文学,没有原型,没有原型,没有原型(讲三遍),请不要在评论区提真人哦。金手指奇大,cp沈天青。日六,防盗八十,上午十一点更新江繁星八岁时候看见律政电视剧里的帅哥美女环游世界谈恋爱...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